<<佛教的世界>>一書簡介

2000/02/24 感謝 白兄茂森 提供

作者:布拉得利.卡.赫基斯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

1.同時涵蓋世界主要宗教的基礎知識:《佛教的世界》一書為宗教的世
  界叢書中的一冊;本叢書一套六冊,同時涵蓋世界主要宗教的基礎知
  識。

2.簡明、易讀,是極佳入門導覽:本書針對佛教的變遷,提供了簡明、
   平衡,極具知識性的導覽。

3.著重佛教在21世紀發展的現況:佛教因著過去歷史上的創傷性經驗,不
  可避免地產生了變化。通過本書,不僅可以了解佛教的歷史、信仰與行
  事之道,同時也抓住了它對世界的影響,更對步入千禧年時佛教的處境
  提出新的解釋。尤其著重在佛教在西方文化中發展的變化。

4.提供詳細好用的參考輔助:收納佛教的年表、地圖、字彙集、發音指南
  、節慶表、加註的書單和索引。精挑細選的圖片提供宗教藝術、符號和
  儀式的範例。焦點方塊則更進一步探索信仰和某些藝術層面的關係。

5.不僅適用於有心研究宗教者,更可供各種課程研討之用:從社會學、政
  治分析、心理學、科學及宗教史暨宗教現象等觀點加以闡述,適合如未
  來學、和平研究、社會學研究等跨學門研討之用。

戒律之道


美麗的斯里蘭卡於印度東南的離島處。由於靠近赤道北邊,它是一塊翠綠
的熱帶區。但它也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佛教國家,佛教的標誌處處可見。
斯里蘭卡北邊有兩個久被荒蕪的古都,阿奴雷達普拉(Anuradhapura)和波
羅那如窪 (Polonnaruwa)大量的遺跡證明了斯里蘭卡國王對佛教所作的貢
獻。在波羅那如窪,巨大的佛陀雕像自岩石中刻琢而成,這些沉默的佛像
從古至今一直受人尊敬。但此地的佛教並非僅是擁有光榮過去而已。當今
斯里蘭卡七五%的島上居民,仍然遵行佛教創建者悉達多•喬達摩
(Siddhartha Gautama)的教導,一如西元前五百年佛教興起以來,佛教徒
已遵行的一般。再者,很多斯里蘭卡人選擇進入僧伽團(Sangha)成為比丘
與比丘尼,深入追尋他們的宗教。今天在斯里蘭卡已沒有正式的比丘尼,
但以前並非如此。佛教始終肯定女性的地位。佛教史上的女人與男人一樣
站在平等的立足點上追求覺悟(Enlightment)。

對斯里蘭卡人而言,佛教是活的信仰,它影響斯里蘭卡整個的生活,康地
(Kandy) 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康地是斯里蘭卡在西元一八一五年受英
國人統治之前最後獨立王國的首都。由於它建築在中部山區深處的一個隱
蔽山谷,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它是斯里蘭卡的佛教中心。不管從那個角
度看,康地人對佛教的熱愛是很明顯的。臨近康地中心湖泊的,是斯里蘭
卡兩個最神聖的佛教景點。達拉達麻利嘉瓦 (Dalada Maligava)位在一側
,我們稱它為佛牙之廟,因為它保存一件被認為是佛陀的遺物——他的一
顆牙齒。越過湖泊,在對面的是麻耳瓦塔 (Malvaltta),它是西雅姆尼卡
雅(Siyam Nikaya)的大寺,也是島上最大佛教僧團的寺廟。不遠的另一端
,是康地另一個主要寺廟,阿斯吉里(Asgiri)的所在地。它是第二大僧團
的大寺。無以計數的小廟和僧侶的住所遍及整個城鎮和及周圍的偏僻鄉鎮
,證明了一般老百姓對他們宗教信仰的普及程度。

然而並非在斯里蘭卡的所有佛教建築都是古老的。離康地南方約五到六哩
處的群山中,有個新的佛教社區。它建在陡峭的山坡上,對當地人及有興
趣作佛教文化取樣調查的外國人士提供服務。就像所有上座部佛教
(Theravada),它呈現給外國人士的,似乎是兩種相互衝突的佛教風貌。
一方面,佛陀的廟宇是華麗、多彩且複雜的;另一方面,僧侶們卻在周圍
環境中,過著最簡單的生活。然而這些相互衝突的形象,卻形構出一個上
座部佛教的世界觀。佛教徒相信生命終究是苦,人死後會一再重生於世。
這種生死循環稱為輪迴 (samsara)。很多供奉佛陀的莊嚴廟宇是為了顯揚
這位偉大的老師,因為他教導人類離開輪迴痛苦的方法。

進入寺廟,首先會看到巨石拱門,此拱門乃是世間及出世間的分界點。沒
有精巧的記號作為分界,只有一個刻有八個輪軸的輪狀圖案置於石門頂。
這個簡單的符號含括佛陀的全部教導。這八個輪軸象徵佛陀教導世人解脫
世間苦惱的方法——八正道 (Eightfold path)。軸心代表涅槃(Nirvana)
,那是所有佛教徒努力實現的目標。涅槃是非常不同於我們經歷的世界,
而且無法描述。然而就其實義而言,它是永恆的寂靜。

位於山頂的寺廟頂端設置供奉佛陀的大殿。一進入這個大殿,馬上覺得自
己處於一個涼爽微暗的空間。大殿內部只是由房間牆上一些窄窗射入的天
光,和一些在佛壇上燃燒的蠟燭光所照亮。直覺的,全部的對話停止了。
大殿裡的一切設計都為了使人靜下心來,並且讓瞻禮者注意到正中央的佛
陀像。佛陀 (Lord Buddha)的立像約有十五呎高。佛像被建造得這麼高,
並不是因為佛教徒相信佛陀真有這麼高,而是象徵佛陀德行的高超。但這
個雕像並非簡樸、無修飾的波羅那奴窪 (Polonnaruwa)石雕,而是繪以橘
、黑、紅、綠等鮮艷色彩所創造的鮮活形象。第一批弟子的雕像圍繞在佛
陀周遭,也同樣被繪以亮麗的色彩,乍看之下栩栩如生。

位於佛陀像正前方的是佛壇。因為每日都在這裡禮佛(Puja),所以佛壇桌
上擺滿了水果、鮮花和水。以這種象徵性的祭品來供奉,而非祭祀牲畜 (
甚或人 )的方法是從佛教徒開始的,然再傳到印度的另一個大宗教印度教
。它的目的不在於賄賂或安撫憤怒的神祇,而是答謝及讚美一位值得尊敬
的導師。佛壇的兩側立著插蠟燭的燭台,形成象徵性的供光。檀香裊裊,
到處聞得到,牆的四周也有其它肖像,是用來敘述佛陀的一生及他的教導
。大部分的時間,只有做日課的僧侶住在這裡。但是每逢初一、十五的日
子,情況就有所改變了。斯里蘭卡人稱這些日子為布薩日 (poya days),
是上座部佛的節日,很多村民在週日加入僧侶的宗教活動。

大殿的正下方是其他的寺廟建築。右邊的大建築物做為學校使用。為了教
導孩子佛教的基本道理,通常都在這裡上課。這裡也為有興趣的外國人士
開課。這些空間不做宗教教學使用時,就是一般的學校。自從佛教傳入以
來,它與教育的關係始終存在。其它的建築物則是客房區、行政大樓和廚
房。這裡的廚房頗有點創意。

向來理著光頭、穿著出眾的橘色袈裟的上座部佛教僧侶都在早上約九點外
出,並在鄰近的鄉鎮挨家挨戶托缽行乞。行乞來的食物聚集在每位僧侶的
大缽裡,大缽則用掛在肩上的布條托著。收集到他們的食物後,僧侶就回
到寺廟並在中午以前用餐,因為寺廟禁止中午之後進用任何固體食物。現
在,隨著外國學生的加入,這個寺廟決定設置廚房。但是,他們不親自下
廚,到現在僧侶仍不准下廚的。當然,鄉間的婦女競相爭取為僧侶下廚的
榮耀。對在家人而言,對僧侶致贈東西或提供服務是獲得福報及轉生善趣
的確切方法。

再往山坡下走,遠離擁擠的擾嚷活動區,就是僧侶他們自己真正的生活區
。每位僧侶有他自己的小屋。小屋裡有一張床,一張桌子和椅子,也有一
些書。一般說來,僧侶依據他被指派的職責過日子。在上座部佛教國家,
通常僧侶非正式地分成兩種。第一種是村落僧侶,他們主要的工作是教學
及照顧在家人禪修的需求。第二種是叢林僧侶,人數較少。他們的主要活
動是禪修。直到最近,專門教一般人禪修的中心才成立。在家人主要是提
供僧侶生活必需品,像食物、衣服和藥物,以獲得福報,而禪修是僧侶的
專利。在上座部佛教國裡,也掀起了一股禪修的潮流,以致紛紛建立中心
教導一般人人禪修技巧。

嚴格說來康地中心並非為森林僧侶隱居處所而設計,可是他們很多人遵循
那種生活方式。也就是說,他們盡量避免與外面世界接觸。因此想要遵循
這種特殊生活的僧侶,必須要徹底地改變他的生活型態。除了一年當中的
一些儀式節日,他必須停止與他的家人及朋友來往,也必須停止與一般大
眾見面。這些限制指向一個很清楚的目標,就是達到涅槃。為了達到這個
目標,僧侶們相信他們必須過著有戒律的生活。那些戒律是約在西元二五
○○年前由佛陀所建立的規則,後來被集結為三藏中的律藏(Vinaya)。

這些戒律是僧侶修行的重要基礎。經由這種有紀律的生活而能掌控自己的
身心之後,僧侶才能開始有效的禪定,無論如何,學習禪定並非易事。僧
侶必須花很多時間去熟練他們的禪定技巧。有個影響深遠的著作對這種技
巧作了深入的描述。此著作談及知識 (Jnana)的八個漸進階段、禪定三昧
(Samatha)的完成,以及最後深奧的內觀(Vipasyana),這將導向開悟並終
止輪迴。

禪:禪定之道

提到這備受重視的主題,佛教世界其它地區的僧侶也發展出一套合適他們
自己社會的禪定技巧這是不足為奇的。這些宗派當中有一支是最急進的,
具有佛教的形式且為西方人士所周知,我們稱它為禪 (Zen)。在某些方面
,禪宗佛教的寺廟讓人有一種與上座部佛教寺廟明顯類似的感覺。他們同
樣給人寧靜的感覺和擁有嚴肅的宗旨。但在其它很多方面,他們也有不同
之處,甚至連僧侶都有迥異的外表。就像他們的上座部佛教表親,禪宗僧
侶也理光頭,但他們不穿寬鬆的橘色袈裟,為了適應東北亞較冷的氣候,
他們改穿暗黑色的袈裟。

以曹洞宗 (Soto)的本山永平寺(Eihei—ji)為例,就可以看出斯里蘭卡僧
侶及日本僧侶的異同處。這所寺廟在一二四三年由日本道元禪師 (Dogen)
創建。它建在日本西部孤立偏遠的叢林深山裡,訓練課程至今仍被認為相
當嚴格。由禪寺建築可以看出禪宗強調的是內省功夫。寺的外牆樸素,只
有一、兩個緊闔著上了栓的門。然而一旦進入寺內,那就別有洞天了。

就如同大部分的日本傳統寺廟,永平寺是圍著一連串的庭院建築的,庭院
裡有許多小花園,小花園裡種了許多生氣盎然的植物,有的利用沙石的抽
象佈置呈現象徵性的意義。房間用紙門隔開,地板鋪滿了燈心草編織成的
榻榻米(tatami),使得房間內有種特別的味道。這些房間裡通常沒有家具
,只有幾個椅墊而已。到了晚上,從一旁的櫃子裡取出睡墊,抖開這些睡
墊後,房間就變成臥室。房間內唯一的裝飾也許就是小壁龕裡掛著的簡單
幾筆墨畫,或者優雅書法寫著的一句禪偈。放在小壁龕前的小花瓶裡插著
幾朵刻意佈置的鮮花。

這種簡樸的設計有助於塑造進入禪定的寧靜氣氛。很多在這個寺廟受訓的
僧侶留在那裡的時間相當短。按照日本習俗,僧侶是可以結婚的。但大部
分的佛教宗派情況並非如此。日本各地還有一個習俗,兒子可以繼承當禪
寺住持的父親的職位。然而兒子要接掌禪寺住持,他們必須證明他們禪定
功夫的精深程度,而這必須在寺內鍛鍊修習兩、三年才能達到這個火候。
只有少數僧侶選擇貢獻一生去追求覺悟,並且終生住在寺廟裡。

永平寺的訓練課程非弱者承擔得起的。雖然上座部佛教國家裡的僧侶,多
半有他們各自獨立的生活空間,但禪寺中的僧侶通常都住在宿舍。僧侶在
日出前起床,並以冷水沐浴。然後他們開始進入大殿做早課。很多歐美人
士一直認為禪不需要儀式或經書。這是因為最早期以歐洲語文介紹禪的作
家強調禪定,往往忽略或不重視禪修的其他層面。事實上,就像佛教的其
他宗派,禪宗在禮佛方面已設計了多彩多姿的複雜儀式。

但對於真正的禪修者,一切的動作是用來加深他們的禪修。當禪宗僧侶如
廁、坐下用餐、準備就寢,都有一套規定的儀式。的確,禪宗僧侶的一生
都被這樣的儀式明確限定。他們必須記得這些儀式本身並不重要,它們只
是達到目的的一種途徑。他們的目標就如同上座部僧侶的戒律規範,是用
來加強僧侶的正念,使他有意識地了解他所做的每件事。這種「念力」
(mindfulness),佛教始終視之為達到開悟的主要方法之一。

早課之後,永平寺的僧侶開始進行一到一個半小時的第一階段禪修。禪修
者第一件要學的是正確的禪定姿勢。那就是坐在地板上,交叉雙腿,也就
是所謂的蓮花坐(lotus position)藉著椅墊提起臀部,背部就能挺直而頭
也能豎立。雙手交叉放在膝間。

禪修有二種基本方式。第一種是清淨心念,達到深定的狀態,曹洞宗(Soto)
即採用此一方法。像觀察呼吸出入這樣的技巧就可使人進入禪定。這一派
堅持,假如一個人夠深入禪定,他就能領悟實相,因而獲得覺悟。第二種
方法的目標也相同,臨濟(Rinzai)它與曹洞宗不同之處在於公案(koan)的
使用。公案是一種謎題,而且似乎沒有合乎邏輯的答案。這種練習的重點
在於用公案徹底打破現世的二元邏輯觀,因而終能了解實相。

結束禪修後,僧侶終於可以用餐了。禪寺的飲食以素食為主。不像上座部
僧侶可以吃不是專門為他們而殺的肉。禪宗僧侶不允許吃動物性蛋白質。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如此重視吃植物性蛋白質,像豆腐及均衡攝取不同食物
的緣故。在歐美長壽飲食一直很流行。僧侶也不允許抽煙及喝酒,至少在
他們受訓期間是不允許的。就像他們所有的其他活動,用餐與之後的清潔
工作都是以一種慎重從容且儀式化的方式進行。早餐後,他們做更多的禪
修,一直到午後,再吃另外一餐。然後他們疏散去從事一些廟宇的維修工
作及整理私人物品。近日落時刻,做完晚課,一天就結束了。之後,僧侶
就可入睡,或者他們願意的話,也可自行在晚上禪修。

金剛乘佛教:儀式之道


所有佛教學派都視禪定為其宗教的修行中心。但每個學派有他自己界定儀
式的特色。不久前在紐約市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假如你願意,請發揮你
的想像力,麥迪遜花園廣場(Madison Square Gardens)充滿了人潮。這是
很平常的景象,因為花園裡經常擠滿了為他們喜愛的冰上曲棍球隊打群架
或加油的人們。而今在廣場上看不到球隊,只見一個穿著鮮艷色彩的男子
坐在突起的講臺上。圍繞在他四周的是穿著略為優雅、頭上戴著黃羽毛高
帽的人。這些人正以深沉低音唱誦並且吹奏著奇特的樂器。但這並非是光
怪陸離的滾石音樂會,而是金剛乘佛教(Vajrayana;又稱西藏佛教)格魯
派 (Gelugpa)最莊嚴的時輪金剛(Kalachakra)灌頂儀式。它正由西藏佛教
僧侶最推崇的達賴喇嘛(the Dalai Lama)主持。

達賴喇嘛坐在突起的講臺上,在他前面的是一幅複雜的巨畫。那是以許多
不同色彩的砂子,用極精巧的技術製成的。這幅畫可能須費時數週方能完
成,因為砂粒通常一次只能放一種或兩種。它是由投注畢生精力專精於複
雜設計的藝術僧侶完成的。我們稱它為時輪金剛曼荼羅 (Mandala)。金剛
乘佛教徒認為這幅畫象徵著全宇宙的地圖。它的目的是要引導個人完成涅
槃。

西藏佛教徒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與能力,每個人必須運用不同的方
法才能擺脫輪迴。如同其他的佛教宗派,禪定被認為是遠離輪迴最主要的
工具。然而西藏佛教徒也相信經由儀式的力量,可獲得開悟。這種雙管齊
下的途徑使得西藏佛教有別於其他佛教宗派;其他宗派總認為儀式是附屬
於禪定之下,而且需經歷連續幾世才可能開悟。西藏佛教卻相信,假如一
個人準備承擔風險,只要一世就可達成開悟。西藏佛教對於開悟的頓悟給
予另一個名稱金剛乘(Va—jrayana)——霹靂之道。

灌頂加持是西藏佛教的特色。怛特羅(Tantra)就是這個宗派發展出來的傳
統。怛特羅佛教(Tantrism)認為假如一個人想在前往涅槃的途徑上有所進
步,藉著上師(guru)引導進入特定的修行,並閱讀某些經文是必要的。西
藏佛教相信,上師的證量越高,灌頂加持就越有效。因為今世的達賴喇嘛
是西藏傳統精神領袖,很多人,包括男人與女人,遠至紐約接受他的灌頂
加持。大部分參與時輪金剛灌頂儀式的人,並不想進行嚴肅的修行受戒成
為僧侶。他們相信接受灌頂會為來生種福田,並且能創造引領進入覺悟的
環境。就某種意義而言,它就是來生的保證。

灌頂儀式能讓那些已經準備一般時間,想要透過密教法本和法門來深入修
行的人們,獲得研究經書的許可。準備的方法就是基本的修行。西藏佛各
宗派的修行法不一,但有幾個修行卻是相同的。第一個就是五體投地伏身
禮拜,修行者在殿前對佛陀全身趴下然後再起身站立。這個頂禮工夫必須
做十萬次。

做十萬次的頂禮是象徵性的崇拜,不只為人類好,也為一切眾生好,修行
者背誦的真言(mantra,或稱聖咒)也有同樣的用處。假如一位修行者想要
發展道德及獲致心靈純淨,做這些練習是必要的,因為必須獲得這些基礎
,才能嘗試艱難及危險的霹靂之道。完成這些基本練習後,有較高層灌頂
允許修行者修持特殊的禪定。這些禪定通常與利用特別的真言,神祕唱誦
或想像一種特別的本尊神 (yidam)或守護神當成修行者禪修的焦點等技巧
有關。

西藏佛教的儀式特色在時輪金剛儀式中特別明顯。儀式中的每件事都與接
受灌頂的每個人有關。西藏佛教相信身體是個獲得拯救的舟乘,並不否定
肉體。芬芳的香、亮麗色彩、複雜圖案、低沉有節奏的樂器演奏和僧侶的
集體合唱,這些都可用來緩緩地引導修行者的意識遠離感官世界而進入較
高的實相。廣泛地使用這些象徵,可以達到這一步。在這裡曼荼羅是很重
要的。甚至用來組成曼荼羅的物質都是象徵性的,象徵人生無常。在儀式
末了,曼荼羅被摧毀,砂子丟入大海或河流中不再使用。這都在強調輪迴
的無常。

他們也大量使用其他象徵物。達賴喇嘛及僧侶手握金剛杵(dorjes)及寶鈴
(ghantas) 打手印(mudras)。金剛杵是有兩端點的小寶杖,通常是銅做的
,它代表閃電。這樣的閃電象徵兩種善巧方便 (Skillful means),其一
就是善用人類存在的所有層面以獲得開悟。其二就是獲得無法摧毀的不變
實相。寶鈴是手鈴,握在另一隻手上,它象徵著修行者追求的智慧。在西
藏佛教裡我們還可發現其它象徵物。其中之一就是儀式短匕(phurba),它
象徵性的被用來切斷無明。有些儀式也使用人類頭蓋骨做的杯子及大腿骨
做成的喇叭。

在歐美人士眼裡,這些似乎是怪異,甚至是難以接受的。其實他們不必如
此大驚小怪。就像其他的佛教徒一樣,西藏人相信全人類須經歷無終止的
投胎轉世,因此死亡既非孤立的事件,亦無須畏懼。留下的身體也同樣不
具意義。假如可以善用肉體,死者也會因此在新生命裡受益。天葬 (sky
burial) 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在那裡死者的屍體被切成塊狀,且暴露在
野外給其他生物食用。等肉被吃光後,再將骨頭收回並加以清洗,之後也
許掩埋或製成宗教用品。對西藏人來說,將死人的屍體捐出給其他生物當
食物或製成宗教用品,是一種極大的施捨,將嘉惠所有有緣的眾生。